昨日,聊起教育改革,全國人大代表、中國工程院院士、重慶大學校長周緒紅的性格展露:“當一個大學的校長,不同於在一個地方當官,校長的本質工作是治校,不能把學生的就業率當做政績,而是要通過校長的治校、改革,回歸教育培養人才的核心本質。”(3月11日《重慶晨報》)
  大學的本質到底是什麼?正如周校長接下來所談到的,“大學的教育,不該‘唯就業’,就如同經濟發展不能‘唯GDP’一樣,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才”。如果繼續延伸下去,培養人才的目的自然是要造福於社會,只有能發揮社會功用的人才算是人才。按照這個邏輯,這就必然避不開就業的問題。
  在周校長看來,就業與人才之間顯然是存在矛盾的,以此來說明大學不能“唯就業”。為了說明這個問題,周校長接連用了三個反問句:“單純講教育好,就業就好嗎?誰敢擔保,哈佛大學的學生到任何地方都能就業?你也不能說一個完全沒讀過書的人,就找不到工作?”這中間存在明顯的悖論:首先,這涉嫌一個評判就業好壞的問題,如果單純地把“好”理解為高工資、好待遇,教育好確實與就業好不存在必然的聯繫,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,接受良好的教育,一定是有利於得到合適的工作的。其次,就業與工種是存在區別的,哈佛大學畢業生的確不能做任何工種,但這並不能否定名校畢業生在就業能力上、工種質量上會有明顯優勢,沒讀過書當然可以找到工作,但是與讀過書的人相比,在工作能力上一定是存在明顯差異的。就此而言,周校長的三個反問,並不能否決就業與教育的正相關性。
  當然,同周校長一樣,我依然並且十分贊成大學的教育不能唯就業論,但是這裡必須要區分的是,不唯就業論,並不意味著大學不用重視大學生的就業率。正如前文所言,培養人才最終還是要體現在社會功用上,體現在畢業生在就業崗位的價值發揮上。從更功利的角度講,如果培養的畢業生不能在就業中占得上風,至少是說明現在高校的培養體系是存在問題,說明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是存在脫節的。
  現在的問題是,眾多高校在市場競爭邏輯和功利主義思想的主導下,尤其是高校行政化體制始終未得到破題的大背景下,高校的唯就業色彩太過濃厚。凡事著眼於就業,從錶面上看,確實是以學生為本,但是如果忘記了教育的初衷,只是過分地在就業技能上的“培訓”,而忽略了學生人格、道德的培養和修煉,培養出來的“人才”,不過是流水線上的產品,失去了大學培養人才最應追求的價值取向。
  更為讓人擔憂的是,在高校行政化體制下,追求看得見的政績幾乎成為高校主導者的必然追求,而就業率就是一個最奪目、也是最容易短時間出成績的指標,於是,在這樣的政績思維主導下,就業率造假、逼迫學生低質量就業便成為必然,至於真實的就業率到底幾何,至於學生們被迫選擇的工作是不是真的符合學生的期望,已經在高校主導者的視野之外了。
  大學生的就業率始終是檢驗高校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,把大學生就業率當政績也無妨。當然,這需要真實的、且高質量的就業率。真正需要改變的,不是對就業率的追求,而是要鏟除不健康的就業率邏輯的土壤,建立正常、健康的人才培養體系。
  文/周俊  (原標題:把大學生就業率當政績又何妨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z99zzmag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